去年以來,吉安市積極落實全省百戶國企混改攻堅行動,按照“三因三宜三不”原則,推動全市國資國企改革創新,并著重針對國企混改產權流動不暢、市場主體地位不實、經營機制不活等問題,尋求破解之道。
近日,記者實地走訪吉安市建巢遠大建筑工業有限公司、江西國經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吉安市二手車交易中心等3個納入省國資委百戶混改企業的混改項目,探究吉安市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際成效。
國企民企強強聯合 引領市場全新選擇
一幢有著乳白色外觀和明亮落地窗的二層小洋房,坐落在吉安市建巢遠大建筑工業有限公司的廠區內。
“整座房子全部是搭積木一樣組裝起來的,原材料從湖南運來,從開工到落成只花了一天半的時間,330平方米的使用面積,含精裝修售價不到90萬元。”公司總經理肖強帶著記者邊參觀邊介紹,“如果大面積推廣使用,售價甚至可能只要70萬元左右。”
肖強告訴記者,這種預制部品部件在工廠制作好后,再運至房屋建筑現場實地裝配的建筑,稱作裝配式建筑,目前已廣泛使用于公共建筑、工業廠房和民用住宅。
總投資近3億元,擁有六條PC產線和一條鋼筋生產線的建巢遠大建筑工業有限公司,是吉安市首家從事裝配式建筑工業化體系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的綜合型企業。它由兩家當地國企吉安市建筑安裝工程總公司、吉安市有巢建筑工程公司和上市公司長沙遠大住宅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
“兩家國企都是吉安當地建筑企業的龍頭,擁有豐富的市場資源,遠大公司作為上市企業,擁有成熟技術和管理體系。三者的結合,既能很好地避免傳統國企體制機制不靈活的問題,又能夠更快捷地進入市場、吸納人才。”吉安市國有資產事務中心主任麻紅英表示。
“建巢遠大的混改,是由兩家國企分別出資37%和28%,民企出資35%,很好地解決了國企改革中的‘產權流動梗阻’問題。同時,我們進一步探索釋放10%股權的方式推進員工持股,以求建立起精簡高效的市場化團隊和以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的考核導向。”肖強表示,混改后市場化的現代企業制度,已成為激發建巢遠大公司內生動力的源泉。
傳統國企“涅槃重生” 朝陽產業一展宏圖
從一家陷入困境的國有企業,到聯合業內民企共謀汽車后市場宏圖,吉安市二手車交易中心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了華麗轉身。
走進位于吉州區興橋鎮的邁凱利國際汽車廣場三期項目,3.2萬平方米的二手車市場經營面積、可供汽車旋轉升至樓頂的車道與車梯,無不顯示著這座即將完工的汽車銷售市場的專業程度。2021年7月,吉安市國經公司下屬企業吉安市二手車交易中心與民企江西福吉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簽訂協議,以分別出資35%和65%的方式,共同建設、合作經營這座新建的二手車交易市場。
“我們的二手車交易中心是一家從1995年開始運營的國企,由于過去職能簡單、業務范圍小,企業效益一直不好。”吉安市國經公司二手車交易市場建設項目推進組組長張志平告訴記者,2018年市城南片區開展棚改項目時,他們原來的辦公和經營場所都被拆除,這幾年一直租賃門店勉強維持經營。
“沒有一家統一的二手車市場,導致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小型車商誠信缺失,在車況、配置等方面欺瞞消費者等,由此引發的交易糾紛不斷。”張志平說,“因此,我們與福吉公司多次接觸,希望與他們攜手,借鑒民企的成熟營銷渠道、先進經營理念,共同打造吉安首個成規模、上檔次的二手車交易市場,展現國有企業的擔當。”
“我們想進一步拓展業務,也希望能夠借助國企在二手車經營方面的鑒定、評估、拍賣等資質以及其他資源優勢,不僅在吉安做大做強,更能吸引贛中南乃至外省的二手車交易。”福吉公司總經理文慶燈說。
同聲相應,一拍即合,雙方確立了以市場化運營為主的合作思路。中心聘請了職業經理人和團隊,建立起動態積分考核制度,并著手探索績效導向的分配方案。“一句話,市場的事情要按照市場規律來辦,不能再用行政手段來操作。”張志平表示。
如今,混改后的吉安市二手車交易中心收益渠道豐富了許多,除向二手車商出租場地、涉法車輛的鑒定評估等收入外,他們還準備導入市國經公司的供應鏈金融體系,并舉辦全市性的汽車文化節。業務范疇也從過去的家用、公用二手車銷售,拓展出越野車、摩托車、農用車等特種主題二手車板塊,填補了當地市場的空白。
構建靈活金融平臺 助力小微企業發展
“我們打造的‘國企+銀行+擔保’供應鏈金融體系,致力于幫助解決本地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問題,在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上充分展現了國企擔當。”3月8日,江西國經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濱開門見山地告訴記者。
2021年7月,吉安市市屬國有企業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浙江眾農網盛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與江西合華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分別出資34%、33%和33%,共同組建了江西國經供應鏈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在這家混合所有制企業的主導下,吉安市首次設立供應鏈金融服務總平臺,為當地中小微企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融資窗口。
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一直是困擾當前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吉安市設立供應鏈金融服務總平臺,小微企業接入平臺后,即可在融資貸款、市場信息獲取、原材料與物流成本等方面形成“抱團”之勢。
“與銀行的不同之處在于,我們是通過管理好動產來實現融資抵押。”胡濱告訴記者,對于在平臺進行貸款的企業,他們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對其進行線下倉單管理,做到從采購端到銷售端每個點位的數據都進行嚴格監控,確保控制風險。
“數字賦能”不僅體現在管理環節。記者在江西國經供應鏈公司總部看到,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系統,國內外企業之間的信息、資金、產品等生產要素,能夠以實時動態的形式呈現在企業面前,讓企業經營有的放矢,提早規避市場風險,發現商機。
“我們更重要的功能,還在于發揮國企優勢為同類企業提供原材料的集中采購上。”胡濱表示,過去許多小微企業無法單獨“吃下”的原材料大單,接入平臺后不僅可以聯合“消化”,材料、物流等成本也比過去降低2%至5%。
“營商環境不僅是服務態度的優質,更是支持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強力體系的建構。”通過國經供應鏈代采獲得1000萬銀行貸款額度的江西煉石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虞建潯感慨地說。數據顯示,去年12月以來,吉安市國經供應鏈公司共為10余家小微企業發放貸款3000余萬元,成為助推當地實體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
江西日報記者 李 歆